南方朔專欄
人們常說,人是物以類聚的動物們。我們都是透過鏡子,找和自己一樣的朋友。我們在號如煙海的訊息中,也是找自己想看的訊息。我們在說這些話時,通常都帶有一點貶義。但事實上,這些話都是近乎真理的事實,而且似乎愈來愈嚴重。
稍早,哈佛教授、現在是白宮官員的桑斯坦,在所著的《網路共和國》裡表示,網路的發達並不會促進意見的溝通,只是讓人們更加物以類聚。
前幾年,羅格斯大學教授卡茲及同僚,在近代第一本討論手機文化的著作《不斷的接觸》中,也指出,手機並沒有讓人因為方便而擴大溝通,只是使人和固定的別人所形成的「死黨文化」,更加突出。
人在生理和心理上,即對「不同」極為排斥,只有「相同」才可使人覺得放心和有歸屬感。這種尋找「相同」的人、事及訊息的本能,早已成了人的第二天性。
這種事如果只限於個人生活的範圍,那還無所謂。但若涉及公共事務,那就可嚴重了。所謂的親信政治、黨同伐異、分幫結派等,都因此產生。
對於這些本質的觀點,人們都是知之甚詳。
而我特別關心的,乃是當物以類聚形成,這時同類的人,對各種訊息、就會產生選擇性的接收、選擇性的排斥,以及自然而然的視而不見等,致命性的缺點或盲點。
因為這種觀點及盲點,整個社會的是非對錯就會完全混淆。
舉例而言,今天的台灣,在基本的指標如成長率、就業率、失業率、薪資所得等方面,都已每況愈下。
但另外仍有一些多少比較主觀的指標,使人安心。
如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,將台灣投資環境評為全球第四。財經雜誌《Forbes》將台灣評為「最適宜經商國家」第十六名。
各種資訊都有其重要性的程度之分。這種主觀印象評比列出的排名,不能說不重要,但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。對於找自己喜歡的資訊來看的人,卻會將它的重要性誇大。
這種心態,最後會扭曲了對資訊判斷的能力,不去改善重要的指標,而只注意那些不是那麼重要的指標。整個國家社會的發展方向也更加錯亂。
因此,物以類聚無法避免,也不應避免。但在物以類聚的同時,人們也應警惕到它有許多致命的缺點。
「相同」會造成集體的愚蠢,因此在追求「相同」時,一定要抗拒主觀的好惡,要用「相異」來平衡,要用見解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,要去正確理解自己根本不喜歡看到的訊息。
「相同」會使人在集體的愚蠢中失敗,只有「相異」才可以讓人清醒聰明。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曾說過,「相同是地獄。」還真是有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