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朔專欄
包拯人稱包青天,乃是北宋的名臣。他是古代的技術官僚,做過地方首長,駐契丹特使,在戶部及工部當過高級幕僚。後來做到首都市長(開封知府)、監察院副院長(御史中丞)、副參謀總長(樞密副使)等。
官位不是最高,但因他管的都是實事,因此他的見解和古代的文人官僚很不同。
從明代學者黃准與楊士奇所編纂的《歷代名臣奏議》,我們即可看出,包拯所寫的奏議,的確與其他人不同。
北宋是一個積弱的時代。他因為深知時代之弊,寫的奏議很著重問題的癥結。歸納起來,他注意的是下述三點:
一、當時的皇帝宋仁宗,軟弱無能,由於缺乏了知人之能,他便特別喜歡用親信。而包拯對「親信政治」的觀察,極為準確。
他指出,親信政治會造成官場的務私不務公。親信的犯錯也會被皇帝偏袒,於是遂無能氾濫。
他說,親信政治會出現:「挾奸佞則蔽善而背公,溺愛憎則賣直而嫁禍。」這是官場的反淘汰,會造成官僚體系責任心的蕩然,以及遇事就推拖的惡習。包拯談親信政治,便讓我想到今日的台灣。
二、親信政治除了助長無能推諉之外,包拯還指出,它會使官場的奢靡浮華擴大。
北宋初期還很儉樸,但到了後來,就在寵臣的帶頭下,穿金戴紫,臣僚士庶也跟著有樣學樣。這種壞風氣一但形成了習慣,「上下相蒙,無敢言者」,而奢靡浮華,則是貪腐知淵數。
三、由於包拯做過戶部及工部的高級幕僚,他對全國的歲入、歲出等實際問題,知之甚評。
他發現,國家歲入固定,但政府公務員數目卻不斷增加,「冗吏耗於上,冗兵耗於下」,會造成國家財政敗壞。
古代並無赤字舉債這種做法。當政府的人事成本無限增加,則只會對人民橫徵暴斂。
因此包拯指出,政府軍公教的用人成本,一定要大刪;官吏的考選要減少,冗雜人員要淘汰;養兵要減少,不必要的工程要停止。政府的支出必須說改就改,「若不銳意而改圖,但務因循,必恐貽患將來。」
包拯是十一世紀的人,距今約一千年前。他指出,政府的軍公教人事負擔太大,會拖垮整個國家的財政、拖垮民生。他的議論,縱使今日讀來,仍有振聾發聵的功效。
中國古代有「奏議」這種文體,它是諫官和其他大官寫給皇帝的意見。這種文體也等於是「書生論政」的一種形式。
古代的奏議裡,由於多半是書生論政,議的主要都是原理原則,空泛的多、務實的少。包拯因為做過地方官,戶部工部的技術官僚,他的奏議就比較務實,且有很多真知灼見。
他談親信政治及政府公務員氾濫,其實對今天的台灣,真的很有價值。
留言列表